印度这个国家果然够奇葩,一边明知自己正面临特朗普的敲诈勒索,急需中国和金砖国家支持,但另一边又想玩弄“平衡战略”,力挺在南海屡屡碰瓷中国的菲律宾。
8月1日,特朗普对印度征收的“惩罚性关税”正式落地,自当天起美国对来自印度的商品征收25%的关税。
而在新关税税率生效的前一天,特朗普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、国务卿鲁比奥三人继续“辱印”:特朗普声称印度的贸易壁垒“令人讨厌”,他不在乎印度和俄罗斯联手。
特朗普关税重击印度经济,莫迪陷入两难境地
特朗普这次对印度加征关税,堪称是一场精准打击。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,2024年印度对美出口额达775亿美元,其中药品、珍珠和宝石、石油产品、电信仪器、成衣这五大类商品占了40%。尤其是电子产品,印度对美出口额达144亿美元,占其全球出货量的35.8%,而25%的关税可能导致这部分出口减少12%,直接损失17.8亿美元。钢铁和铝制品行业更是首当其冲,2024年印度对美钢铝出口占总出口的12%,仅铝导体一项就可能因关税损失数亿美元。
展开剩余83%更要命的是,印度经济对出口的依赖度极高。世界银行数据显示,2023年印度商品和服务出口占GDP的20%,而泰国和越南这一比例分别高达65%和87%。这意味着印度的出口产业链一旦受挫,国内就业和产业将遭受连锁反应。例如,汽车零部件行业2024年对美出口28亿美元,关税生效后预计减少12.1%,约3.39亿美元,直接影响数万家中小企业。 莫迪政府并非没有想过反击。印度商务部已经向WTO申诉,并计划对美国的钢铁、农产品等实施对等反制。
但问题在于,印度对美贸易顺差仅为457亿美元,而美国对印度的贸易逆差高达300多亿美元,这种不对称性使得印度的反制措施效果有限。更关键的是,印度国内政治压力巨大。2025年4月,全印度农民协会发起全国抗议,反对印美贸易协议中开放农产品市场的条款,担心美国小麦、大豆涌入会冲垮本土农业。莫迪所属的人民党在议会虽然占据多数,但支持率已跌至42%,农民的选票对其连任至关重要。
印度为何一边求援中国,一边挺菲律宾?
在如此严峻的经济压力下,莫迪本应全力争取中国支持。毕竟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,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1384.78亿美元,而且中国在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中具有重要影响力。然而,印度却在此时做出令人大跌眼镜的举动:向菲律宾出口“布拉莫斯”超音速反舰导弹,并派军舰访问菲律宾进行联合军演。
这背后是印度的“东向行动”政策在作祟。自2014年莫迪执政以来,印度将“东向政策”升级为“东向行动”,试图通过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军事合作,扩大在南海的影响力,从而制衡中国。菲律宾作为南海争端的当事国,自然成为印度拉拢的对象。2025年4月,印度向菲律宾交付第二批“布拉莫斯”导弹,并将其部署在巴拉望岛和三描礼士省,射程覆盖黄岩岛和仁爱礁。印度海军还多次派军舰访问菲律宾,进行反潜、反舰等科目的联合演习,试图构建所谓的“印太安全网络”。
印度的算盘打得很精:一方面通过军事合作提升在东南亚的存在感,争取成为“多极世界”中的一极;另一方面,希望借此向美国示好,换取在关税谈判中的让步。然而,这种“两头下注”的策略却暴露了印度外交的短视。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,有关国家的防务合作不得损害第三方利益。印度在南海问题上支持菲律宾,无异于在中印边境争端之外,又在南海给中国添堵。更讽刺的是,印度向菲律宾出口的“布拉莫斯”导弹技术源自俄罗斯,而美国恰恰因为印度购买俄油和俄制武器才加征关税。这种“用俄罗斯技术讨好美国”的操作,不仅让俄罗斯不满,也让美国看穿了印度的虚弱。
印度的“平衡术”玩火自焚,中国如何应对?
印度的战略矛盾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。在经济上,美国的关税已经让印度出口企业叫苦不迭,而中国在南海的反制措施更让印度骑虎难下。2025年1月,菲律宾船只侵闯铁线礁,中国海警果断采取驱离措施,并发布现场视频证据。7月,中国国防部发布《南海军事行动白皮书》,明确执法力量可依法开火射击,同时山东舰航母编队在南海常态化巡航,鹰击-21高超音速导弹的部署让任何挑衅都要付出代价。
中国的应对策略既强硬又务实。在经济上,中国继续通过人民币结算扩大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,2025年上半年日均进口俄油200万桶,占全球俄油海运出口的近一半。这种稳定的供应链不仅保障了中国的能源安全,也让印度暂停采购俄油的举动显得可笑——印度国营炼厂虽然转向中东市场,但私营企业仍依赖俄油,导致国内油价飙升。在外交上,中国推动《南海行为准则》磋商进入关键阶段,东盟多数国家支持通过对话解决争端,而印度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却遭到冷落,其与菲律宾的联合军演甚至没有东盟国家参与。
对于印度,中国始终保持着战略耐心。2025年7月,中印外长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会晤,双方同意继续通过边界问题特别代表机制进行磋商。然而,印度若继续在南海玩火,中国完全有能力在贸易、边境等多个领域施加压力。例如,中国可以限制印度药品和电子产品的进口,或者在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上进一步深化合作,让印度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战略压力。
印度的困境本质上是其“大国雄心”与“小国实力”之间的矛盾。莫迪政府既想在国际舞台上扮演“平衡者”,又缺乏足够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支撑。这种摇摆不定的外交政策,最终只会让印度在美中博弈中沦为边缘角色。
发布于:安徽省人人顺配资-配资手机股票配资-全国有多少个证券公司-正规股票平台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